欢迎访问体育局网站
  1. 本站支持IPV6
  2. 繁体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体育强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发布时间:2020-07-22 10:12    浏览次数:【字号:默认 特大

信息索引号
014006745/2020-00033
发文日期
2020-07-22
公开日期
2020-07-22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无锡市体育局
公开形式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
卫生、体育--体育
体裁
其他
关键词
社科,文件,措施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为贯彻落实《江苏省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加快推动体育强省建设近三年重点实施以下八项行动:

显示全部表格信息

  为贯彻落实《江苏省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加快推动体育强省建设近三年重点实施以下八项行动:

  01一、全民健身行动

  1.推进体育设施建设。

  严格落实国家关于新建居住区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要求。完善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服务功能,推动乡镇(街道)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行政村(社区)建设体育活动室、多功能运动场。合理利用城市空置场所等,建成1200个有一定规模、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的体育公园,健身步道总里程达1.3万公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9平方米。每年确保有100个以上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在政策范围内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引导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社会开放。支持公安等特殊行业加强训练场所和训练设施建设,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向公安民警等特殊群体的免费开放力度,在体育师资方面,体育主管部门与公安机关实现优势互补。(省体育局、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自然资源厅,各设区市)

  2.提升体育服务供给能力。

  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普及科学健身知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1%以上。组织第六次全省国民体质监测,开展第三次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3.3%。打造全省性业余运动项目联赛,普及业余运动等级制度,举办全民健身系列品牌赛事活动。推广珍珠球、民族健身操、毯球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鼓励体育社会组织活动培训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加大专业性体育服务供给力度,发挥行业优势,推进行业体育健身运动,在公安等重点行业广泛开展符合行业特点、职业要求的体育锻炼和实战练兵活动,促进人员身体素养和运动技能的提升。(省体育局、省民宗委、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体育总会)

  3.推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鼓励苏南地区率先建成更高水平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全省探索经验、提供示范。加大对苏北、苏中地区的扶持力度,支持省扶贫开发重点片区、革命老区体育设施建设和苏北农房改善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公共体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阵地作用。实施《江苏省在职人群健身指导纲要》《江苏省老年人科学健身纲要》,加强妇女、老年人、职业人群、残疾人等人群体质健康干预。(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扶贫办、省总工会)

  4.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全面推进优质体育资源进校园工作,不断提高中小学校体育课后服务覆盖率,基本实现每人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在幼儿园推动幼儿体适能和快乐体操活动。通过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分析对学生体质健康提高实施“精准干预”,青少年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达到93%。组织冬夏令营等选拔性竞赛活动,鼓励各地将体育基地、户外营地等纳入青少年研学基地。推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总数达到700家,其中省级示范俱乐部100家。(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各设区市)

  02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行动

  5.统筹抓好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全运会备战参赛。

  全力做好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争入选和服务保障工作,抓好橄榄球、田径、滑板、单板滑雪、速度滑冰等项目联办国家队建设,确保东京奥运会对国家贡献位居全国前列,力争北京冬奥会参赛项目、参赛人数、运动成绩全面超上届。根据全运会改革政策和项目设置,调整参赛队伍,加强科学训练,确保第十四届全运会参赛成绩位于全国第一方阵。全力做好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备战参赛工作,力争参赛项目、参赛人数、参赛成绩全面创历史新高。(省体育局、省财政厅)

  6.深入推进训练、科研、医疗、教育、服务一体化。

  完善训练基地的训练、科研、医疗、教育、生活设施,提升训练基地建设水平和使用效益。推进复合型训练管理团队建设,建立训科医教服一体化工作模式。强化基础体能训练,实现优秀运动队体能类项目体能教练全覆盖。培训专业运动康复师,为重点项目和重点人员提供针对性保障。做好国家体育训练基地申报工作,支持具备条件的训练基地成为国家综合体育训练基地和单项体育训练基地。(省体育局,相关设区市)

  7.强化科技助力训练备战。

  加大先进设施设备在训练中的应用,重点提升省体科所和省体育局训练中心体能训练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建设各运动项目训练数据库,加大各类训练数据获取和应用力度。规范运动员身体机能监测数据的采集、分析与测评工作,做好训练调整、机能调控、膳食营养、伤病预警等工作。加大与高水平医疗机构合作,实现信息技术、医疗数据、诊断治疗、康复训练的一体推进,打造运动队专业医疗保障平台。加强对竞赛规则变化、前沿技战术应用、主要对手实力等情报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增强情报信息的实效性。(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卫生健康委)

  8.提升冰雪运动水平。

  做好单板滑雪、单板滑雪U型场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速度滑冰等4支冰雪项目国家集训队共建工作,提升训练保障水平。推动跨界跨项跨季选材,补齐冰雪项目人才短板,培养30名以上专业运动员。普及群众冰雪活动,推广“冰雪进校园”。引导社会力量建设冰雪运动场地设施,兴建一批冰雪旅游基地和冰雪运动中心,支持国家冰雪极限运动训练基地(南京市溧水区)建设,全省真冰及冰雪运动场地达50块(个)以上。(省体育局,相关设区市,南京市溧水区)

  9.加强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

  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式,将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日常训练和备战参赛全过程。坚持“支部建在运动队”的优良传统,着力提升运动队党组织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组织编写我省世界冠军成长故事系列丛书,在运动队中开展“使命在肩、奋斗有我”主题教育活动,引导运动队传承和发扬热爱祖国、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优良传统。(省体育局,相关设区市)

  03“三大球”振兴发展行动

  10.发展青少年“三大球”运动。

  加强“三大球”项目特色学校建设,规划“三大球”青训基地(中心),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三大球”培训机构。深化教学训练改革,把“三大球”列入体育课内容,建立校园“三大球”后备人才梯队工程。在“省长杯”足球联赛基础上,延伸培育我省青少年篮、排球品牌赛事活动,组织开展青少年“三大球”联赛。加强国际交流,拓展海门“珂缔缘”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扬州“一带一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和全国“贝贝杯”足球赛规模。(省体育局、省教育厅,相关设区市)

  11.提升“三大球”竞技水平。

  完善“三大球”人才发现与选拔机制,对拔尖青少年运动员建立数据库并长期跟踪,动态调整省优秀运动队集训、试训和入队运动员名单。积极选送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到国家队训练、执教,提高竞技实力和执教水平。鼓励地方、高校、俱乐部和社会力量联办共建“三大球”专业队,支持参与组建“三大球”职业俱乐部,积极探索专业训练和职业体育融合发展方式。出台江苏省足球运动协会社会化改革推进方案,加快推进社会足球场地建设,全省足球场地保有量达7500片。(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04后备人才菁英培养行动

  12.完善省级青少年竞赛体系。

  体育和教育部门共同指导开展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统一竞赛标准,规范竞赛组织,建立参赛运动员注册库,严格运动员资格审查,合理安排竞赛计划。促进更多的省级青少年体育竞赛进入校园,鼓励更多学校承接全省青少年体育赛事,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省体育局、省教育厅)

  13.加强体育特色学校建设。

  推动业余体校与普通学校深度融合,确保全省注册业余运动员在普通中小学就读全覆盖。以“三大球”、田径、游泳、体操、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为重点,推进中小学“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各县(市、区)开展5个以上体育特色项目,每个项目按照6:2:1比例创建小学、初中、高中学段衔接的体育特色学校。创建省级体育特色学校(园)1000所,其中100所省级羽毛球特色学校、50所优秀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示范学校、100所省级幼儿体操特色和100所省级幼儿篮球幼儿园。(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各设区市)

  14.推进省体育运动学校和业余体校标准化建设。

  加强对各级各类体校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制定《江苏省体育运动学校和业余体校建设标准》,规范办学要求,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业余注册运动员达4万人。(省体育局、省教育厅)

  05体育产业转型升级行动

  15.推动政策落地落实。

  健全体育产业扶持政策融合落实机制,鼓励体育企业积极争取体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文化和旅游等相关行业政策。建立体育相关产业政策库,编印《江苏体育企业服务指引》。建立省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直报系统,优化资金重点支持方向和支持方式。完善体育消费券发行方式,发挥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放大“乘数效应”。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支持体育消费金融产品创新,打造“体育+金融”生态圈。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600亿元,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2800亿元,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至70%,城乡居民人均体育消费超过3200元。(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统计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16.以“放管服”激发体育市场活力。

  支持省市体育产业集团做大做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体育品牌,鼓励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引导可穿戴运动设备、智能装备、冰雪装备器材、家庭小型健身器材的研发与制造。加强体育产品服务质量监管。持续推进长三角区域体育产业协作。(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省体育产业集团)

  17.推进平台载体建设。

  发挥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示范引领作用,建设100个以上国家级和省级体育产业基地。认定60个体育服务综合体,培育4家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创建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立省级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规范交易行为,维护交易秩序。加强体育产业智库建设,建立集行业监管、科技研发、企业孵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开展体育产业专项调查和全省城乡居民体育消费调查。支持办好江苏体育产业大会及系列活动。(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统计局、省体育产业集团,相关设区市)

  18.发展竞赛表演业。

  打造“赛事江苏”体育品牌,培育超过10项国际体育精品赛事,打造10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竞赛表演品牌。办好2021年世界田联室内田径锦标赛、苏迪曼杯羽毛球赛和跆拳道世界锦标赛、2022年世界田联半程马拉松锦标赛等国际重大赛事,继续办好“一带一路”青少年足球、篮球、武术和户外运动等国际赛事交流活动。加快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体育竞赛表演骨干企业和专业体育赛事运营商,构建赛事策划、开发、运营、服务、营销和推广全产业链。(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外办、省体育产业集团,相关设区市)

  06体育融合发展行动

  19.推进体教、体医、体旅等行业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体教融合,制定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统一规范、相互补充的青少年体育竞赛制度,健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选拔体系;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将其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推进体医融合,试点推动健康促进服务中心建设,实现省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县级全覆盖;在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开设运动康复门诊,开展运动处方师培训工作;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探索重点人群“三减三健”干预工作机制和适宜技术;前移健康关口,将运动健身促进慢病防治、康复医疗纳入体育消费券使用范围;支持办好国际运动康复大会。加快推进体旅融合,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推广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省体育局、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文化和旅游厅)

  20.加快群体、竞体、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影响和制约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相互融合的壁垒,优化政策设计,完善制度机制,以群众体育为基础,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拉动体育消费,厚植体育人才根基。以竞技体育为引领,弘扬体育精神,扩大体育人口,壮大体育市场。以体育产业为支撑,助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扩大体育服务供给,形成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共商共享、互通互惠的工作格局,全面提升江苏体育治理效能。(省体育局)

  21.推动赛事活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以“互联网+赛事活动”为载体,举办网络赛事及线上推广活动。以示范、培训、宣传为抓手,开设线上公益课程,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服务。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以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驱动,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积极引导各级各类运动协会、机构和平台,探索建立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常态运行模式,努力构建“教、测、练、赛”线上线下相贯通的全覆盖体系。(省体育局、省体育总会)

  07体育社会组织创优行动

  22.加快体育社会组织分类改革。

  加快推动体育社团分类改革进程,指导其依照法规政策和章程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有序推进政府职能转移,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综合监管配套体系,激发体育社团活力,促进社团依法规范运作。(省体育局、省民政厅、省体育总会)

  23.推动体育社会组织拓展延伸。

  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向各市、县(市、区)覆盖延伸,鼓励乡镇(街道)建立社会团体、俱乐部、健身团队等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在建立健全农民体育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基础上,注重发展群众广泛参与的运动项目协会,关注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给予相关政策支持等。发挥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作用,办好规范合理、覆盖全省、城乡贯通的赛事活动。(省体育局、省民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体育总会)

  08体育信息化行动

  24.加快体育信息化建设步伐。

  准确把握信息化建设需求,制定并实施“十四五”体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稳步推进基础业务信息系统建设,不断完善体育信息化管理体系。加强体育信息资源归集,依托政务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核心数据的集中、规范、整合,信息资源互联互通。(省体育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政务办)

  25.提升体育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

  加大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健身、娱乐、休闲、消费等体育产品及服务领域的应用。支持引导设区市根据本地区规划和服务内容建设符合自身实际的体育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体育场馆预订、健身场所查询、在线健身指导、健身处方等服务。推行全方位、全过程健身活动管理,为体育惠民提供更加有力的信息化支撑。推动智慧体育场馆建设。(省体育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博

微博

微博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

无锡普法

无锡普法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