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 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2020-10-13 16:42 浏览次数:【字号:默认 大 特大】
- 信息索引号
- 014006745/2020-00057
- 发文日期
- 2020-10-13
- 公开日期
- 2020-10-13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发布机构
- 无锡市体育局
- 公开形式
-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有效期
- 长期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主题
- 卫生、体育--体育
- 体裁
- 其他
- 关键词
- 比赛,体质,方案
- 内容概述
- 为全面提升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有效促进体育消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和《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
显示全部表格信息
为全面提升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有效促进体育消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和《省体育局 省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苏体经〔2020〕43号)有关精神,结合无锡实际,市体育局、市发改委联合出台《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包含9个大项,27条举措。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发展潜能
(一)深化市属体育类社团实体化改革。推进体育社团实体化改革。扩大政府购买服务内容和范围,加大购买服务力度。
(二)深化场馆运营管理改革。深化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提升运营管理和综合服务水平。政府投资新建体育场馆应委托第三方企业运营。
(三)深化体育赛事改革。建立多部门一站式的赛事活动服务机制或例会制度。加强赛事标准化建设。推动公共资源向体育赛事活动开放。
二、改善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效
(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到2022年,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
(五)推动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引导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从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营销推广、运营服务等领域进行全产业链探索。
(六)大力发展职业体育。支持江苏钜马棒球俱乐部和江苏中超电缆乒乓球俱乐部参加职业联赛,加快俱乐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启动建立1-2个足球、篮球等项目职业俱乐部。
四、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协调发展
(七)聚力智慧体育。做大、做精、做强智慧体育产业园。建设市级体育大数据中心,完善市级智慧体育综合服务平台“畅动APP”。鼓励支持建设智慧体育场馆。
(八)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完善体育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形成“一带、九片、多点”结构,以地域资源禀赋为依托,发展区域性特色产业。江阴市重点发展四方游泳、海澜马术小镇等项目,引导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全产业链发展;宜兴市重点发展龙池山自行车公园、炫宇风暴水上表演等体育旅游项目,打造集体育运动、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体育旅游目的地;锡山区立足“宛马”赛事品牌,搭建相关产业平台,推广具有锡山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和产品;惠山区重点支持威豪体育装备制造、击剑培训、大型赛事、技术服务全面拓展;滨湖区全力打造“四环”精品赛事,积极引进高水平冰雪体育赛事,打造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做优体旅产业;梁溪区重点打造乐运体育服务综合体,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力推进“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吴区重点打造智慧体育产业园;经开区重点发展世界跆拳道无锡中心。
(九)壮大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市体育产业发展集团龙头企业,引导四方游泳、威豪击剑、汇跑赛事、新跆联等企业全产业链发展。
四、繁荣竞赛表演业,推动体育产业纵深发展
(十)丰富赛事活动,完善体育赛事体系。积极引进国际顶级赛事,做强无锡马拉松等自主IP赛事,扶持业余精品赛事,构建市级业余联赛竞赛体系。
(十一)加大资金投入,培育体育品牌赛事。推动设立重大赛事专项补助资金,对纳入重大赛事名录范围的赛事依据评估报告给予适当资金扶持。
五、实施 “体育+”行动,引领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十二)探索体医融合发展。启动运动处方师培训。支持社会资本开办运动康复医院、健康促进服务中心等机构。
(十三)加快体旅融合发展。围绕太湖的“水”、宜兴的“山”、江阴的“马”、灵山的“禅”,滨湖、滨河等滨水生态带和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体育旅游、健身休闲活动项目和路线。
(十四)深化体教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多种方式拓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和培养渠道。
六、强化示范引领,打造载体平台
(十五)引导产业集聚。到2025年,创建8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培育20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打造10个省体育服务综合体。
(十六)构筑发展平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十七)开展创新试点。推动智慧体育创新(无锡)中心、国体智体装备检测中心建设。
七、推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增加要素供给
(十八)切实保障产业用地。加大对体育产业新增建设用地的支持力度,保障大型公益性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设施、项目用地。
(十九)因地制宜建设体育设施。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利用城市升级产生的“金角银边”,着力提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力争完成无锡市体育中心体育场改造,力争启动新建地标性奥体中心。加快推进锡山区、新吴区、滨湖区、经开区区域体育中心及综合体建设。实施马拉松赛道提升工程,利用太湖新城马拉松的赛事基础,加上湿地资源、太湖元素和生态优势,启动马拉松体育公园规划建设。积极推进群众身边的健身公园、彩色健身步道、笼式足篮球场建设,推广普及二代智能健身路径,加大社会足球和冰雪场地设施建设力度。
(二十)推进各类体育设施开放。激励中小学校园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鼓励以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专业机构运营管理。支持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
八、促进体育消费,增强发展动力
(二十一)扩大体育消费需求。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培养终身运动习惯,增强体育消费黏性。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
(二十二)优化体育消费环境。推进体育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大对体育市场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推进体育标准化建设。
(二十三)丰富体育服务供给。大力发展大众健身项目,扶持推广传统健身项目,积极培育时尚健身项目。普及冰雪运动。
(二十四)激发体育消费行为。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和体育运动项目经营单位延长开放时间,提供多样化健身产品和培训服务。面向全市市民发放体育惠民消费券,提高体育消费券社会效益。
九、加强综合保障,完善促进机制
(二十五)加强组织实施。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研究细化政策措施,健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协调机制。
(二十六)强化政策保障。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各类支持政策。研究设立市级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
(二十七)夯实产业基础。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常态化开展体育产业统计调查和城乡居民体育消费统计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