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锡马的42.195公里是用自行车量出来的!
发布时间:2025-03-17 10:59 浏览次数:95【字号:默认 大 特大】
3月1日,锡城夜晚的温度恰好是20℃,这也是丈量马拉松赛道长度的最佳温度。
晚上8时30分,闫俊涛教授骑着一辆公路自行车,从太湖大道隐秀路口的无锡马拉松“起点钉”出发,在交警保障下,丈量今年的锡马赛道。精准丈量,精确到米,这是赛前环节的重要工作之一。
PART.01
经典赛道是如何丈量出来的?
无锡马拉松被跑者们誉为“最美赛道”,是国内马拉松的经典赛道。赛道丈量,看似简单的数字,却包含着精密的测量和严谨的程序。它不仅关乎比赛的公平公正,更体现了对运动精神的尊重和对选手安全的保障。
从2017年起,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田径学院的闫俊涛教授就开始为无锡马拉松丈量赛道。他是目前中国大陆唯一一位国际A级丈量员,担任世界田联地区赛道认证管理员,同时兼任中国田径协会赛道丈量工作组组长。
晚上7时30分,闫俊涛和锡马组委会工作人员一起来到太湖国际博览中心东侧的贡湖大道非机动车道上,为当晚的测量做准备工作。闫俊涛介绍,锡马赛道丈量采用的是国际通行的“经过标定的自行车测量法”。他首先在自行车前叉装上了“琼斯计数器”,轮子每转一圈,计数器跳动若干数值;然后在一段用钢尺量定的300米直道上跑了4趟,并取计数器的平均值,计算出今晚的工作数值;随后,以此为参照基数,去丈量计算整个比赛路程。
作为马拉松赛道国内顶级丈量员,闫俊涛的自行车功夫也了得,直道骑行始终保持一条直线,过弯时切线精准。丈量结束后,他立即回到组委会办公室,对数据进行反复核对,精确到米。组委会将依据测量数据对赛道细节进行调整与优化。
根据世界田联的规定,马拉松赛道长度的测量误差只能是正误差,且不超过全程距离的0.1%,即总长度最少不得短于42.195千米,最长不得超过42.237千米。
PART.02
为什么不用卫星、激光来测距?
有不少人会问:为何要用传统的方法,而不是用卫星测距、激光测距等更现代的手段来丈量马拉松赛道长度?
参加锡马比赛的跑者大部分都会佩戴智能手表来记录各种数值,其中的距离数值由卫星定位模块负责计算。最早的卫星定位采用单频技术,误差很大,无法满足田径比赛精准测量的要求。即便最近两年,智能手表中的定位模块已精进为多星多频定位技术,仍无法避免误差。很多跑者反映,当在高楼、桥梁或树木遮挡的城市环境中跑步时,卫星定位信号可能会被反射或干扰,导致轨迹偏移。此外,智能手表、手机通过离散点连接轨迹,会遗漏弯道的细微变化,误差累积后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值。
专业从事测绘工作的跑者“天生爱跑步”介绍,激光测距仪需要直线测量,而马拉松赛道包含大量弯道和起伏,需分段测量并累加,操作复杂且易因角度偏差产生累积误差,并不适合用来丈量赛道。
闫俊涛认为,传统方法虽看似“原始”,但在马拉松赛道丈量中兼顾了精度、合规性和可操作性。但高科技手段也并非没有用武之地,马拉松赛事一般都会用卫星定位技术来初步规划赛道,然后再用传统方法精准测量,因此“琼斯计数器法”(或称“经过标定的自行车测量法”)仍是唯一被全球各大马拉松赛事认可的官方测量方式。
PART.03
怎样让运动员不多跑1米?
每次无锡马拉松比赛结束后,总有跑者反映手表或手机上记录的实际完成距离要比标准的42.195千米多出100米,有的甚至达到了500米。一些新入门的跑者不免有疑惑:在赛道精准测量的情况下,即使有点智能手表和手机的定位误差,也不应该多跑这么多路程。
这就牵涉到赛道丈量中的另一个要素——最优行进路线。丈量员要遵循最短距离测量原则,不能完全以人跑步的路径为参照,而是要走直线和切线,在弯道、路口规划出一条“最短路线”,并精准测量。然而,在比赛过程中,大量选手集体出发,个人很难一直保持在“最佳路线”上,往往会多跑一些距离。
2023年,闫俊涛不仅参与规划、丈量了无锡马拉松赛道,还在比赛过程中全程乘坐计时车,见证了何杰、杨绍辉打破尘封逾15年全国纪录的历史时刻。闫俊涛说:“以往有些运动员习惯跟着转播车跑,由于要考虑转播的效果,这往往不是最短路线。而何杰、杨绍辉几乎一直沿着最短路线标识在跑,以最接近丈量员实际丈量的路线抵达了终点。”因此,大众选手要想跑得少,必须在比赛中学会使用直线和切线技术。
据悉,2025无锡马拉松赛道上将继续设置主题色为粉色的SPR(最短距离跑进线)标识。最短距离跑进线采用耐磨地标贴,于赛前张贴,赛后取走。只要沿着粉色地标奔跑,选手就不会跑额外的距离,造成时间上的浪费。